您现在的位置: 八宝景天 > 八宝景天繁殖 > 正文 > 正文

烟波浩渺渼陂湖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7/20 16:28:5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www.yangguizhe.com/

烟波浩渺渼陂湖

  渼陂是秦、汉上林苑中的西陂地,地近户县县城.沟阜横亘,山峙川流,水碧柳翠。清《一统志》曰:“在陕西户县西,受终南山之水,东北流入涝水。本名五味陂,陂鱼甚美,因名之。”这里“木茂而土沃,物丰而民繁”,水域宽阔,可行舟楫,也称“关中山水最佳处也”,自古遐迩闻名,是长安附近有名的旅游胜地。

历史悠久的渼陂镇

  陂者,圩岸也;池沼也。《水经》云:“陂水出宜春观,东北流注涝水.”《说文》:“渼陂在户县,周十四里,北流入涝水.”《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渼陂,即渼水汇成之陂,陂水净静、清凉、甘冽,具有五味;养殖、种植、烹茶、酿酒,无一不宜。陂之北岸自古有镇,称渼陂镇.因渼陂湖上下绵延十里之遥,古代在沿岸设有:陂头、观音、马家、梁家四个码头,备有商船,以利行人客货。据《十道志》载:到了唐敬宗宝历二年(),朝廷设“尚食使”的官职,管理渼陂,禁止人民捕鱼,所有水产全归宫廷享用.到文宗初年,义将权限下还于府县,但所产鱼类仍上贡朝廷.劳动人民还是不能随便下水捕鱼.直到“元末兵起,盗决堤岸取鱼,其出流为数支,不复为陂矣”.明《户县增补志》说:从此“前代胜游,不复睹矣”以此考之,陂之亡毁,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以后,诸泉水以于涝河故道中汇成一个"牛轭湖”后来经过人工路略加筑拦就成了渼陂湖。陂遭破坏之后,水顺渼陂湖故道而流,就是渼水。经曲抱村玉蟾台,又向北经锦绣沟,绕空翠堂,又东北经九女冢东复与涝水汇合。后为灌溉之利,又由东涝峪口土门子西凿一渠道,经丈八寺东注入渼水,渼水流量加大,沿渼水两岸,形成了“稻田千顷旷,桑里一川连”景象。年后,电厂引水,惠安化工厂打井汲水,涝水出峪后即被截流,上源“五分水去而留半”,流量仅剩每秒一个立方米,特别是胡公、白沙等泉蓄量减少,大部稻田变为旱田.渼水之利,大为减少.

  渼陂建镇,年深代远,汉、唐是其全盛时期.据《渼陂镇重修石桥记):“渼陂镇在县西三里许,人有数百家,因住陂水之上,故自称为陂头云。"据查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前还称镇。清顺治十八年()所立之《周王季陵》碑也记载着:“邑之西三里为渼陂镇”,说明清初仍称镇,至乾隆四十二年()前才称陂头堡。   渼陂镇,也称陂头街,明弘治五年(),冯俊墓塔上记有“户县渼泉里陂头街”的记载。它随着渼陂胜地的盛衰而兴废.王太史九思曰:“夫此渼陂者,关中之奥区也,自有子美之诗而其名益著海内”,历代旅游者络绎不绝。过去又是户县城通往兴平大路所经之地。往来车马商贾,殆无虚日。   

渼陂距县城近在咫尺,只能“有市无集”,镇上开设店铺、旅店、饭馆,染坊,酒坊等,大都为农民兼营,并集中于萯阳宫门前的东西一条街上.自清末至建国前,这里仍有店铺数家,摊点罗列每逢农忙还有短工集市   古代的劳动人民,以秦萯阳宫为中,以周王季陵、秦九女冢为两翼,形相度势,精心地设计了一座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的农村集镇。镇内含有一宫(秦萯阳宫),一堂(空翠堂)二观(玄真观、去溪观)、四城,五堡,十一门,巧妙地形成了五组建筑,象一朵久开不谢的梅花。

 昔日的渼陂,既有高大的城墙,又有大小对应的城门,堡内街道井然有序,还有关王、三官等十二座庙宇,分别设在镇内各街道尽头或丁字街的对过.起着屏风或照壁的作用。各式古建与民房形成明显的对比。镇内屋舍栉比,镇外田连阡陌,东有连片的修竹,西有茂密的林木。更有严整的规划,显得十分雄伟、大方、清幽。

三胜八景

三胜:

1、“渼陂泛舟”。渼陂,上自曲抱村之南,下至陂头以东,蜿蜓七八里地,是一个依照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不规则的湖泊,杜甫有“半陂以南纯浸山”的句子,虽然有些夸张,但“周长十四里”之说,不是没有根据的。全陂以终南山为屏障,湖光变幻浩浩渺渺,将山石树木,亭廊桥榭巧妙地融为一炉,构成一幅自然山水图画,给人以“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如以轻舟荡漾于烟波浩茫的风光水气之中,更加引人入胜.静幽古朴的环境,瑰丽壮观的风景,吸引无数名人雅士、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就连杜甫、岑参等大诗人也慕名而至。杜甫的《城西陂泛舟》说:“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2.“绣沟春禊”,绣沟即锦绣沟,从曲抱村玉蟾台逶迤而下,至渼陂空翠堂的一段峡谷地带。据县志记,明永乐年间有一个名叫冯俊的举人,贬官回乡以后,曾在这里广植竹木花卉,使这个沟道成为“两旁翠障如屏,中间溪谷似锦”的地方,因之名曰锦绣沟.绣沟地势起伏较大,气温比较湿润,每逢仲春,花木早发,夹岸桃花成型,满沟杨柳婆娑,宛如唐代的曲江池.因此,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游人纷纷来此踏青,文人雅士会于绣沟的曲流溪径之间,仿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暮春之初,会群贤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泛酒流觞,即席赋诗之举.

  3.“玉蟾稻塍(chéng)”。陂南五里,便是取名“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曲抱村,村西北有玉蟾台.相传老子西行,曾于此以轩辕剑刮青牛,故名瓜牛台.后因紫清真人白玉蟾曾云游至此,遂更名玉蟾台.台上旧有刘海殿,附近又有金蟾池、吐丹桥等遗迹.相传“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民谣有“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拍村”之说。昔日此台,四水环抱,一径通幽,四望苍陂,稻莲相映,葱翠幽静,佳景天成,旧县志中所谓胡公之泉“灌田千顷”,“玉始稻塍(chéng)”,就在其中。唐杜甫《渼陂西南台》曾赞美这里是“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陂去,天水相与永,错磨终南翠,顺倒白阁影。”

  

八景:

1.“王陵神灯"。每当月明星隐之夜,往常黑沉沉的周王季陵顶上,突然涌出一点到数点荧荧火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东忽西,忽明忽灭;有时升空,有时掠地。远视之,似天上的明星,时时眨眼;地上的萤火,闪烁离合。它多少像庐山上"撒落星辰满平地,山僧尽道佛灯来”的风景。有人说它是佛放光、神张灯。实际上是磷火。前人有诗,“道弥六合垂无穷,子文孙武歌升平,帝业八百犹未尽,香花芬草伴神灯”。

2.“空翠野烟”。渼陂湖心岛上的空翠堂,是唐大诗人杜甫游渼陂时旅居的地方,当地人称杜公陂。堂周曲桥长堤,四水回环。每逢深秋晨昏,水气上升,野烟缭绕于其间,房舍修竹在雾霭中时隐时现,若断若续,煞是美丽,颇有“挹岚光之秀,带清流之美”的感觉,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前人吟诗曰:“稻田屈曲卧水鸥,野烟成带断修竹,昔日泛舟人何在,清溪徒绕空翠流”。

  3.“金碑夕辉”。金碑,又名金砂碑,立石不知始于何时,撰文、书丹者亦不详其姓名。碑上金粒颗颡,灿灿发光。老一辈人称它“宝石神碑”。每当霞光横空,日落夕照之时,碑上溢光流彩,闪烁着金色光芒,和披着霞光的青山、危崖、竹林和野花,相映成趣。前人有诗日:“春水悠悠流不尽,芳园迢迢喜盈痕,烟树发佛香味浸,金碑夕辉映古今"。 

  

4.“土莲映月”。土莲花位于空翠堂西南的湖沿上,掘说,原是昔日渼陂湖中拔地而起的一支土柱,亭亭玉立而不溃.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明月之夜,土柱顶头突然结成花瓣,透过月光远望,正是一朵可爱的莲花.后来“土莲花”就成为"浩渺渼陂湖,千古一佳景”。自元兵竭泽而渔之后,这胜景土崩瓦解,现在它已是满眼蓬蒿的土丘了.前人有诗曰:“滚圆若珠清香恋,美景如画人往还,似亮似晴映明月,不雕不饰土成莲”。 

 

5.“三桥百步”。三桥指渼陂通往县城大路上的三眼石洞桥,因距空翠堂百步外,故称"百步三眼桥”古人赞曰:“肇造陂头石洞桥,往来方便世逍遥”。三桥相距米,间隔全由土方填平,平均高出地面三米,这就是有名的杜公堤.桥上绿荫成地,柳丝垂吊;桥下,稻花漠漠,晴荷映日,水流潺潺。前人有诗曰:"六老庵南四望通,杜公堤上醉春风,归来细数渼陂意,尽在石桥烟柳中”。

6.“三台乘凉”。三星台是渼陂湖中隆起的三个小洲,形成一个“品”字形,雄踞于空翠堂之西侧。大台,称天灵台,二台,称下月台,三台,称观鱼台.台台相通,有曲桥连接,三台地居四水环绕之中,望之若“瑶台仙境”。每逢酷暑盛夏,蚊虫之声不绝于耳。相传自从汉光武帝刘秀西征过此栖息之后,它竟成了蚊子的"禁区",所以繁星更夜,人们纷纷来此乘凉,至今传为美谈。前人有诗曰:“渼陂湖里三星台,亭榭窗牖四望开.榛子何曾生夏爽,游客常爱乘凉来”.

  7.“庙桥倒影”。关王庙位于渼陂北岸,庙貌肃穆,蔚然大观,与空翠堂遥遥对峙。庙前右边,一桥空架,桥上人马往还不息,柳荫成行,桥下竹树茂密,碧水盈盈.庙影、桥影倒入水中,相映成趣,确有"水浮桥上庙,影入图画中”之感,前人有诗曰:“关庙石,水满足,风平浪静倒影曲。仙客隔岁重相遇,携觞盛酒再回楼”。

8.“河湾雪涛”。渼、涝二水汇合之处,弯弯曲曲的河道,形成了既长且平的天然溪谷,这里修竹万株,挺拔秀丽,绿波泛泛,四时景色各异,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登上九女冢,俯视河湾,只见修竹万支,随风摇曳,百顷雪涛,因风回荡,如银龙之飞腾,如山谷之玉倾,气势磅礴.前人有诗歌曰:“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秦女峰头雪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

渼陂胜迹

  “秦中自古帝王州”作为周、秦、汉、唐京畿的渼陂,帝王将相也留下了不少遗迹。这里曾是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云集之所,旅居客舍、离宫别馆也较多。随着元兵放水入涝,许多建筑亦渐寥落废圯,近年来渼陂沿岸多处发现古遗址和秦砖汉瓦残片,证明这一带在秦、汉时期已经相当繁华了。

1.周王季陵。王季名季历,姓姬,属后稷十三代孙,太王(古公亶父)第三子,周文王的父亲。周王季陵,是西周前季历的陵墓。位于陂头村西约三百米处.陵建于公元前年之先,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高12.21米。陵地.00平方米(合11.02亩)陵基地.09平方米(合1.58亩)。立有石碑两通。陵周又有古柏十四株,相传为宋代所植.

  2.秦萯阳宫.萯阳宫,为秦代著名的宫殿建筑之一,遗址在陂头村中。据清康熙(户县志》载:“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惠文王(前年至前年在位)所造也.秦王*九年(前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雍萯阳宫.”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遗址中现有飞檐式歇山顶楼亭一座和楼房七间,内陈列着《萯阳宫佚事》(连环画),门口两侧有石雕白泽兽一对,雕凿甚工,保存完好。又有中原宫闱外的上、下马石各一块.宫北一里余有护卫宫殿的秦*开凿的“饮马池”一区,宫内原有碑石七通,现仅存二通,可供游人观览.

  3.秦九女冢。九女冢在陂头村东,涝河西岸。传说是埋葬秦始皇九个女儿的地方.又说,秦始皇第九女,上书反对焚书坑儒,被始皇处死,后念父女之情,将其厚葬于此,恐后盗墓,故设疑冢以乱人目。冢落户县渼陂,历年来周围出土文物很多,可作探讨研究。

4.空翠堂.空翠堂,亦名杜公部祠,位于渼陂湖的湖心岛上.唐天宝十三年(),岑参兄弟曾邀杜甫游渼陂,当时这里是“翠峰横前,修竹蔽岸,澄波浸空,上下一碧”的一派山色湖景,他们乘兴泛舟于此,留下了《渼陂行》、《渼陂西南台》、《城西陂泛舟》、《与户县源大少府宴渼陂》以及《与户县郎官泛渼陂》等作品.北宋徽宗宣和四年()为纪念杜甫而建此堂.“空翠”二字,取自杜甫诗《渼陂行》中“丝管啁啾(zhōujiū)空翠来”之句,历代多次重修,基本保持着它的原貌,院内现存宋张伋《空翠堂记》及明张宗孟《重建渼陂记》等碑石,记载着当年渼陂的往事胜景。

5.明十亩园.十亩园,即渼陂书院,为王九思之别墅.九思在朝为官,宦官刘瑾(兴平人)犯罪被诛,因他与刘同乡,名列瑾*,谪寿州同知,逾一年被罢官归里.十亩园,是九思隐居教授之处,也是他从事创作的地方.据说他的《渼陂续集》、杂剧《沽酒游春》等作品就是在这里写的.张嘉有一首《咏渼陂》诗说:“大明多才子,太史无愧禄。功名既成就,弃官归故丘。编摩不去手,日暇弄扁舟。渼陂故址在,水绕空翠流.因以铭先生,遗风垂千秋。“

名特产

凡陂之地,皆以灌溉、水产著称.《风俗通义》曰:“陂者,繁也,因下钟水以利万物也。”美陂地理条件优越,得天独厚,所以种植、养殖都比较发达,土特产也有好多种。

1.渼陂鱼。在汉唐宫廷中,渼陂鱼可算得上美味佳肴了。苏东坡在《渼陂鱼》诗中曾有生动的描述:“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紫荇穿腮气惨凄,红鳞照座光磨闪”。

渼陂湖中盛产菱、凫雁和各种鱼类.志书记载“陂鱼甚美,可以疗痔”。唐代在此设“渼陂令”,禁止人民捕鱼,所产全归宫廷专有.元末乱兵也因为取陂鱼而毁陂决堤.   在渼陂鱼中,最著名的要算作渼陂鳝鱼.其中以*鳝为多,以白鳝为贵,鳝鱼肉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核*素、硫胶素等多种营养成份.鳝鱼入药,具有滋补作用。《本草纲目》记载:“鳝鱼性味甘温无*,入肝、牌、肾三经,能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湿.”   渼陂鱼的主要做法有三:蒸、煮、炙,其中以清蒸最为有名。主料、副料、调料一次给足,一气呵成,肥美细腻,汤质鲜浓清香。   2.陂头酒。渼陂之水钙质少,比重大,易于沉淀。生水喝起来,清净凉洌,甘甜爽口,用来酿酒,特别润滑芳香。   陂头酒,属*酒类,主要原料是渼水和渼水浇灌的糯米.经过“洗米、蒸煮,冷却,发酵、压榨”等几道工序而成.它不像一般酒那样澄清,液体类似豆浆,并略带粘稠,适于温饮。它不但汁稠,醇香、味美可口,而且有健胃、活血、止渴、润肺的功能。

唐代以来的很多诗句中,都对陂头酒作了描述。杜甫说:“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韦应物在与朋友泛舟以后,觉得“公堂日为倦,幽襟自兹旷”,高兴得“有酒今满盈,愿君尽弘量,”郑谷的《渼陂诗》,一开始就说“昔事东流去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领略了这里的山水景物,感慨万分,最后还是以饮陂头酒作精神寄托而抒发情怀:“潸然四顾难消遣,祗有佯狂泥酒杯。”明进士邑人韩期维在他的诗中也说:“倦来更醉陂头酒,不数猖狂阮步兵.”   3.斑竹.溪陂的自然条件宜于竹子生长.渼陂,竹子特别丰盛,因此诗人说:“百里皆修竹,阴森入渼陂”;“曲引一泓新陂水,斜穿千亩绿筠枝”。这些说法都有些夸张,但渼陂湖边,修竹蔽岸总是事实。   渼陂斑竹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作用。它茎细、叶窄,满身斑痕,根稍粗细相当,适于馆园庭院栽植,供人观赏:又因竹材收缩性小,具有高度割裂、弹性与韧性,且具体轻、耐水湿、不易腐朽、纤维细长等优点,所以在建筑、制作家具等项用途上可以代替木材。斑竹穰厚并能劈成大小薄厚不同的篾,是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也可做成竹扒、竹帘、竹篮,箩筐、蒲篮等生产,生活用具。

4.香稻.渼陂湖畔出产一种半透明色、形状近似粳稻的香稻,是一种珍稀名贵的优质香味大米。历来民间把它作为向封建皇帝进贡,供宫廷享用的佳品,故有贡米之称。根据杜甫诗:“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风凰枝”之句推断,它的发展和育成大约可以追湖到唐代以前.   根据渼陂上游丈八寺古村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炭化稻谷来看,渼陂是我国北方发展水稻生产历史悠久的地区。香稻,大概是渼陂水稻中的“珍宝"。香稻碾成之米,不但浓郁芳香,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比一般大米高8.6%,还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及几种维生素。   

关于香米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古时名叫“粳稻奴”,有“滋阴补肾,健牌暖肝,明目眇活血"的作用.还说香米能“沁心肺、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此外香米还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改普新陈代谢,增强身体抵抗力等作用。

石雕

渼陂湖岸上自古殿堂亭阁林立,城楼牌坊遍树,虽然至今大部无存,可是从残存于地面的石雕遗物中,则可窥见其朴素而精湛的艺术.   1.白泽,萯阳宫门前蹲着一对石兽,其形卷发巨眼,张牙施爪,俗误称石狮子,它就是传说中的神兽——白泽。白泽兽石雕,通高1.50米,胸宽0.8米,昂首、突目,利牙,隆鼻,造型雄伟饱满,结构严谨统一,富于质感与力量.在性格的刻划上,表现了明显的雌雄各异:雄者怒目张口,跃然欲动:雌者扭头抿口,畏缩不前。其技艺精湛细腻,造型逼真,富有民族特色与艺术感染力.是一对精美的宋代大型石刻艺术珍品.白泽兽,一般只用于帝王的宫殿前,庙宇衙署门前,则甚为少见。

2.石虎、石羊。在关王庙前两侧,雄踞着两只花冈岩雕成的石虎与石羊,石虎身长0.82米,高0.5米,宽0.54米,它躯体雄健,头部昂起,眼神凝注,双腮鼓起,卧伏于地上,好似逼视着前面猎物的动静,准备跃起搏噬,展现出盛气凌人的性格,给人一种动前之静的感觉。石羊身高0.80米,胸宽0.40米,抬头挺胸,蹲于地上.雕刻刀法古朴,线条粗犷而自然,现头部略残,驱体形象尚好,生动逼真从现存石羊来考察,蹲者甚少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其造型在石刻艺术史上颇有研究之价值.   以上两件石刻的艺术风格,是在取材自然美的基础上因势施工,追求浑厚粗犷,古朴自然的艺术美.它不同于白泽的生动秀丽,而属于取其意而不工于琢者,很像绘画中的写意,拙中见巧,形外有意根据其艺术风格,当属汉代石刻。

3.独角兽.冯敬桥的楣额上有一扇面形的石头,石上浮雕着一只怪兽,细看起来象麒麟。它面如狮,一只角,五爪登云,回首观目,龙须、牛尾、鳞身、奇蹄、圆眼、锐齿,名叫独角兽.浮雕雄健威武,气势浑厚,动态逼真,栩栩如生,是艺术珍品。它应属明代遗物,至今约年历史。   4.王祥卧冰。萯阳宫的大殿,据说原来石刻甚多,历经沧桑,昔日石刻大部散佚,仅有《王祥卧冰》等三块幸存。《王祥卧冰》运用了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刻法,巧妙地创作了一幅生动而有趣的画面.王祥屈肱而枕,卧于冰上,冰下清水激荡,游鱼可数,这是《二十四孝》中的一桩故事。作者巧妙的构思,合理的取舍和恰如其分的雕琢,刀法简繁得当,粗细疏密有致,或寓意,或形象,意境无穷。摘自年《户县文史资料》第2集,有删节。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baojingtiana.com/bbjtfz/4105.html
冀ICP备2023016857号-3

Copyright © 2012-2020 八宝景天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