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八宝景天 > 八宝景天种子 > 正文 > 正文

腊八节不止是腊八粥八宝粥的历史变迁与中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3/16 10:14:2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引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每年一到腊八节时,人们就开始有了盼头,觉得很快就要过年了。到了这一天,人们早早地就开始清洗谷子,准备熬腊八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腊八粥的场景无比温馨。

既然每年这天都要吃腊八粥,那你知道腊八节的起源吗?腊八粥又有哪些变化呢?

一、粥与腊八节的起源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其实有很多说法,流传最广的就是与岳飞有关的传说。

相传岳飞抗金时,途径朱仙镇,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岳飞自己武功盖世自然不惧寒暑,但可苦了他手下的士兵,他们因为缺少御寒的衣服,冻得连走路都费劲。

周围的老百姓看到岳家*如此艰难,家家户户纷纷开始熬粥,救济岳家*。岳家*在饱餐后,果然恢复了体力,一鼓作气打入敌*,大胜而归。

这一天恰好是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后来岳飞被害,人们就自发地把这一天当成怀念岳飞的日子,早早地开始用各种杂粮煮粥,家家户户互赠腊八粥。

不过这只是民间的传说,其实腊八节起源于先秦时期,与岳飞并没有关系。

至于粥的起源则更早了,相传*帝时期“始烹谷为粥”,后来逐渐成了日常食品。

长期食粥让人们发现粥还具有养生作用,美食家苏轼就曾赞不绝口:

“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隔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苏轼称赞粥可以养胃,能助人消化和排泄,北宋大臣张方平就很喜欢喝粥。不过相较民间而言,佛教对粥的重视程度更强,就连腊八粥最早都是起源于佛教。

佛祖曾因喝粥而得道,相传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一直没有悟道,后来因为饥饿晕倒,幸亏有一位牧羊女用身上的谷物给他熬粥。

释迦牟尼喝粥恢复了体力后,在菩提树下悟道,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成佛。所以在佛教传统中,粥又被称为“药食”,具有医疗、救生和神圣的形象。

佛教规定有八种粥可以食用,以及吃粥时不能出声,是为粥法。

粥法者,佛听食八种粥: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摩沙豆粥、麻子粥、清粥;啜时不作声。是名粥法。

唐末五代时期,寺庙会在腊八节里制作药食。腊八药食主要材料是油、酥、面等熬煮成粥状,最早是供奉佛祖之用,后来逐渐发展成僧人也可以食用。

二、宋代首创腊八粥

在宋代之前,腊八时节并没有粥,《礼记·郊特牲》记载:

“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

“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

这里多是指年终祭祀,把收获的物品祭献给祖先,祈求来年丰收,并没有指定食物。这里的蜡祭就是早期腊八节的雏形。

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商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

到了汉代开始,史书中逐渐出现了民间腊日的记载,里面提到在祭祀之后,百姓们都可以大吃一顿。当时腊八主要活动击鼓驱疫,而百姓们吃的食物就是祭祀之后的酒肉。

到了唐朝时期,才逐渐出现了腊八节的专属食物,唐朝的百姓一般在腊八节这天吃一种有馅料的饼,可惜这种传统并没有流传下去,后人腊八节时,已经没有吃饼的习俗了。

其实腊八节这天,佛教和民间是没有联系的。

只不过恰好腊八这一天是佛成道日,也称“佛涅槃日”、“佛诞日”等。而且就连这个节日各方也是说法不一,有说四月十五的,有说腊月初八的,还有说四月初八。

只因普遍认可腊月初八,因而与民间的腊八节重合,属于“同日异祭”,而且在这一天,民间并没有食用粥类的传统。

不过随着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佛诞日和民间的腊八节达成了统一。

佛教在佛诞日这天食用粥品药食,逐渐也传到了民间。人们在佛教药食中做一些改变,把民间粥品加入其中,所以后面宋人把这种药食称为“佛粥”。陆游在诗中就提过: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腊月初八这天,百姓互相赠送佛粥,后面就称为腊八粥,具体发源于宋朝开封,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出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念佛、分粥属于佛教的内部事务,只有佛教人员才能参与。

民间百姓因为无法参与这项活动,他们就在家中自己烹制腊八粥,分发给周围邻居,后来逐渐形成一种民俗。

两种腊八粥因为分别属于佛家和俗家,所以名称各不相同,佛家的腊八粥叫“七宝五味粥”,民间的腊八粥称为“果子杂料粥”。

佛家的“七宝五味粥”里面的“七宝”是佛教用语,究竟是哪七种珍宝,就连佛经中都是众说纷纭,大概指的就是金银珠宝一类。不过应用到腊八粥里,就概指所用的各种佐料,不一定是指七种食材。

“五味”一般是指酸、甜、苦、辣、咸,但放在佛教中,五味则有了更深的含义,比如佛教喜欢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来比喻佛教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不过腊八粥的“五味”,主要是指粥的滋味。

宋人吕希哲《岁时杂记》记载:

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僧家以乳、蕈、胡桃、百合等造七宝粥,亦谓之咸粥,供佛及僧道、檀越。

民间的果子杂料粥不像佛教的粥那般具有专门寓意,民间的用料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各种果品,比如枣类等干果,另一种则是五谷杂粮。

这里提到的杂料主要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随心所欲。在粥里面添加了各种干果,所以与佛教的咸粥相对,口味微甜,有诗为证:

“栗桃枣柿杂甘香,蓤椇芝栭俱不录。”

北宋开封腊八节就已经出现了咸、甜两种口味的腊八粥,到了后世两者已经无法区分,混合成一种粥,不过主要还是以民间的果子杂料粥为主。

除此之外,百姓还给腊八粥赋予了特殊的功效,食用了腊八粥就可以享受到跟佛祖同等的待遇,能给人们增添福分。因此,还有人称呼腊八粥为“福寿粥”,寓意吉祥。

正是因为腊八粥有此等寓意,后面才有无数人喜欢食用,逐渐传遍全国。

三、腊八粥的传播与变迁

腊八粥在后世传播很广,主要还是因为宋朝皇室的南迁,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全面继承了汴京的腊八粥。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有云:

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宅贵等家。

腊八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种类,在后世发展中,出现了很大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从清末开始,腊八粥逐渐改变成各地普遍食用的八宝粥。

这主要是因为腊八粥作为一种口味鲜美的美食,人们自然不会只在腊月初八这天吃它,所以它被人们改造成了八宝粥。在清朝末年,北京对腊八粥的称呼就发生了改变:

“腊八粥,按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稬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或相馈遗。”

后世的八宝粥与北宋民间的腊八粥有异曲同工之妙,民国时期,在河南新乡一带,对腊八粥也有此等称呼。

“十二月八日,杂米菽诸菓为粥,谓之腊八粥,一名八宝粥。”

到了年,河北沧州也开始把腊八粥称为八宝粥,腊八粥自此也彻底失去了本来的名字。

“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土人每家煮之,或相馈遗。”

至于腊八粥为何叫做“八宝粥”,而不是遵从佛教的“七宝粥”,其本质是从佛教的咸粥变成为甜粥,在味道上完成了“去佛教化”。

后来不仅在腊月初八这天吃腊八粥,其他时间也能吃,在时间上完成了“去节日化”。

腊八粥的别名八宝粥“反客为主”,除了“八”这个字还跟腊八节有关外,它已经变成一种极普通的食物,人们日常随时能够吃到。

腊八粥变成八宝粥,其实也跟佛教有关。

宋代时期,佛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佛教的世俗化,僧侣逐渐入世,他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民众的生活,主动把一些佛教的习俗带到了民间。

腊八粥就是宋代佛教逐渐世俗化的表现,它不光可以作为主食,还可以作为汤品。因为里面含有多种谷物、果品等食材,所以口感上更加饱满。腊八粥不光在食用上口味极美,还可以祭祀祖先,具有实用性。

在我国一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腊八粥逐渐从一碗普普通通的饭食,变成了历史文化的缩影。

在历史的发展中,腊八粥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无论从哪一种方面来说,腊八粥都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粥食,它折射了各个时代的饮食文化。

宋朝时期的汴京不光历史悠久,作为都城的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的百姓生活大多安居乐业,不需要考虑各种危险。

闲暇之余,人们就开始研究养生营养,腊八粥就是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很多专家都认为腊八粥是实现营养多样化的重要载体,因为里面加入了大量的赤小豆、芸豆、绿豆、薏仁等食材,不光含有大量植物蛋白,也具有一定的药物价值。

因此,很多营养学家呼吁应该把腊月初八这一天定为中国营养日,这也是当代社会对腊八粥最科学的认识和总结。

结语

从最开始发展到后期逐渐壮大,腊八粥也经历了很多阶段,首先就是果腹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食用腊八粥,并没有什么深层含义,只是为了吃饱肚子。

后来腊八粥逐渐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增福阶段,人们觉得腊八粥作为佛教的一种粥类,普通百姓如果食用,可以增长福气,获得神佛的加持。

等到了第三阶段,腊八粥逐渐被人们赋予了养生功能,人们开始在腊八粥中加入各种谷物,赋予了它养生的功能。

等到了第四阶段,就是人们已经逐渐习惯的八宝粥,不光在节日这天食用它,平常日子里也可以食用。

八宝粥和当年汴京的腊八粥渐行渐远,现代机械化之下,八宝粥开始罐装,变成一种快餐美食,味道上相对单一,其身上赋予的历史意义也逐渐消失。

如今一到腊八节,各个地区虽然习俗不同,但吃腊八粥还是较为统一的行为,只不过古人在腊八节这天祭祖等传统却开始消失。

腊八节的节味变得越来越淡,仿佛预示着这个节日即将消失,其实这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因此赋予腊八节更多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否则等到有一天,人们在腊八节时连腊八粥都不吃了,到那时,不知腊八节还能存在多久?

参考资料:

《礼记》

《史记》

《东京梦华录》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baojingtiana.com/bbjtzzi/12705.html
冀ICP备2023016857号-3

Copyright © 2012-2020 八宝景天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