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八宝景天 > 八宝景天功效 > 正文 > 正文

腹内疝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12 12:57:03
北京荨麻疹医院网站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414/8846467.html

腹内疝为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的腹腔内间隙、裂孔、隐窝疝出的疾病。

Meyers等将腹内疝分为十二指肠旁疝、网膜孔(Winslow)疝、盲肠周围疝、经肠系膜疝、乙状结肠周围疝、吻合口后疝、经膀胱上疝和经子宫阔韧带疝等。此外,基于疝口的类型可分为正常孔、不常见的腹膜窝、后腹膜隐窝、肠系膜及肠系膜韧带的异常开口。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其中先天性腹内疝的发生多与腹腔内腹膜隐窝的宽度以及深度密切相关,后天性腹内疝则多是腹腔内的内容物疝入手术或外伤导致的腹腔裂孔内而发生。

CT诊断腹内疝方法包括:

1、寻找疝环:疝环口内包括疝囊及其内拥挤的小肠肠襻,此征象有利于腹内疝的诊断,但并不是所有的腹内疝都有此征象,只有在内容物进入腹膜或肠系膜隐窝中才可被观察到;

2、明确疝口:CT不能观察到肠系膜及腹膜韧带,但可根据肠管、肠系膜脂肪等在疝口处的聚集情况诊断疝口的位置;

3、分析位移周围的结构及关键的血管:首先,分析疝口周围的解剖结构;之后,正确识别腹内疝,明确疝口周围的结构及重要血管的移位。

并发症

小肠梗阻,即肠管的扩张直径3cm并且在扩张的近端肠管的远端可见塌陷的小肠。

腹内疝解剖学分类的CT诊断

1、十二指肠旁疝:是较为常见的腹内疝,分为左侧十二指肠旁疝和右侧十二指肠旁疝。

左侧十二指肠旁疝:指小肠被疝入十二指肠旁隐窝内。十二指肠旁隐窝为先天性的腹膜隐窝,位于降结肠系膜后面,肠系膜下静脉和左结肠上动脉走行于十二指肠旁隐窝的内侧缘,是寻找十二指肠旁隐窝的重要标志。CT影像主要表现:①胃和胰腺尾部之间的团块影(多数是小肠)、十二指肠和横结肠向下移位;②供应疝口处的肠管肠系膜血管在疝口处聚集、扭转、纠结,纠结的血管以肠系膜为中心环绕,呈现漩涡征样。

右侧十二指肠旁疝:指小肠疝入小肠系膜腹壁隐窝内,较容易发生在小肠未扭转,结肠正常非扭转的情况下。小肠系膜腹壁隐窝的形成是由于部分上升的肠系膜未能和腹膜后壁肠系膜融合所致。小肠系膜腹壁隐窝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下方,寻找该隐窝的重要标志是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沿隐窝的内侧缘走形,肠系膜上动脉较肠系膜上静脉更容易识别。CT影像主要表现:①右上腹一簇异常聚集的小肠肠襻,呈现占位征、囊袋征及肿块征;②肠系膜上静脉位置异常,肠系膜上静脉受压移位,可位于肠系上动脉左侧,十二指肠水平段偏离原来的位置或缺失。

十二指肠旁疝CT检查影像,左侧十二指肠旁疝示意图(图1A);轴位平扫显示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肠管迂曲、移位,肠壁增厚(图1B);右侧十二指肠旁疝示意图(图1C);轴位平扫显示右侧十二指肠旁疝,右上腹部肠管聚集表现为占位征(图1D)

男,64岁,右侧十二指肠旁疝。A.异位小肠肠襻聚拢呈“咖啡豆征”或“假肿瘤征”,肠系膜上动脉、静脉移位,空肠支绕至疝囊右前方(箭头);B.冠状位呈“C”字征,在疝口处呈“鸟嘴状”对吻(箭头)

2、网膜孔疝:网膜孔疝指内脏通过网膜孔进入的疝,解剖因素被认为是网膜孔疝发生的主要原因。网膜孔疝的术前诊断率很低。网膜孔位于下腔静脉前,网膜囊由两个重要的隐窝构成:网膜囊上隐窝和网膜囊下隐窝,这两个隐窝对于正确诊断网膜孔疝很重要。CT影像主要表现:①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间隙)内出现肠系膜,即肠系膜偏离原来的位置,进入下腔静脉及门静脉之间;②网膜囊内见液气平,在疝口处肠管受压呈鸟嘴样狭窄;③右侧结肠间沟内不见升结肠,升结肠偏离原来的位置,提示疝的内容物可能是升结肠;④疝入小网膜囊内的器官呈鸟嘴样指向网膜孔;⑤可以表现为门静脉的异常狭窄。

网膜孔疝CT检查影像,轴位平扫显示小肠疝入网膜孔内(图2A),周围伴有渗出性改变;矢状位平扫显示疝囊,肠系膜血管在疝口处聚集(图2B);轴位平扫显示回肠疝入网膜囊内(图2C),肠管异常扩张、肠壁增厚;冠状位平扫显示疝口,呈鸟嘴样改变(图2D)

男,35岁,经网膜疝。肠系膜血管增粗,向疝口纠集,形成“缆绳征”(箭头),系膜及网膜脂肪密度增高,呈“云雾状”

3、小肠系膜疝:肠系膜由腹膜折叠形成,其起点是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终点是回盲瓣。肠系膜缺损多由先天因素所致,肠系膜疝即为肠管进入小肠系膜或结肠系膜缺孔的疝,主要见于儿童。肠系膜缺损所引起的肠疝容易引起自发性肠内高压。小肠系膜疝主要分成两个亚型:①肠系膜外疝:主要是指两层腹膜均受到累及;②肠系膜内疝:两层腹膜之一受到累及。CT影像主要表现:①结肠外聚集小肠,小肠肠襻沿腹腔周围异常聚集,疝出的小肠压迫腹壁;②肠系膜主干移位,当肠系膜血管在主动脉外缘超过主动脉宽度时,诊断为肠系膜主干移位,肠系膜模糊不清;③周围肠管移位,表现为横结肠向后移位,降结肠向外移位;④常容易合并肠系膜血管缺血征象,肠壁水肿增厚,因肠壁黏膜下积气增强扫描时肠壁轻度或者明显强化。

小肠系膜疝,CT检查影像,轴位增强显示小肠系膜疝,肠管异常聚集于左腹部(图3A);轴位增强显示肠管疝出的位置(图3B);冠状位显示肠系膜模糊不清,肠系膜血管纠集(图3C);矢状位平扫显示肠管扩张、积液(图3D)

3A-B,A.女,62岁,小肠系膜裂孔疝。右下腹异位扩张的小肠肠襻,肠壁增厚、水肿,肌壁间积气;B.男,32岁,小肠系膜裂孔疝。肠系膜血管环绕纠集,呈“漩涡征”(箭头)

4、乙状结肠周围疝:最易发生在乙状结肠隐窝,乙状结肠隐窝是乙状结肠系膜和后腹膜之间的褶皱形成的。Benson和Killen将乙状结肠间疝主要分成3种类型:①乙状结肠间疝:疝口位于乙状结肠附着处内侧的隐窝,该隐窝是先天性隐窝,随者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此疝最常见;②跨乙状结肠系膜疝:肠管嵌顿在乙状结肠左叶及右叶乙状结肠系膜的明显缺损处;③乙状结肠系膜内疝:肠管嵌顿在左叶及右叶乙状结肠肠系膜的明显缺损处。CT影像主要表现:①乙状结肠所在的区域,乙状结肠背侧面扩张,上段肠管扩张,呈弧型;②嵌顿性小肠扭转、折叠成环状;③肠系膜向中线聚集。

乙状结肠系膜内疝CT检查影像,轴位平扫显示乙状结肠疝入道格拉斯窝内(图4A);轴位平扫显示回肠嵌顿形成内疝,肠管管壁增厚,即乙状结肠间疝(图4B);轴位平扫显示乙状结肠内疝上方回肠内见液气平(图4C);冠状位平扫显示疝口(图4D)

女,35岁,乙状结肠系膜周围疝。疝颈位于降结肠(△)和左侧腰大肌(?)之间,可见“靶环征”(箭头)

5、吻合口后疝:近年来胆总管空肠吻合口术及其他手术增多,吻合口后疝的数量也在增多,胃旁路术后腹内疝的发生率约为0.9%~4.5%,其中腹腔内主要表现为肠粘连束带疝。肠粘连可以发生在肠管之间、壁层腹膜、后腹膜肠系膜和肠管之间,表现为肠管管壁增厚伴腹腔积液,局部多有粘连伴腹膜增厚征象,肠系膜上静脉压迫征被认为是Roux?en?Y吻合术后腹内疝的重要标志.CT影像主要表现:①粘连:无疝囊征像;②邻近手术部位的腹腔某处可见异常扩张、积气、积液的小肠肠管,可形成闭襻或绞窄征,如:“C”字征,网膜血管移位或系膜血管纠集;③肠管移位占位征伴相应部位的肠管减少或空虚;④在梗阻的部位容易发生闭襻性肠梗阻,疝口小而固定,压迫肠壁及肠系膜血管,梗阻进行性加重,很容易发生嵌顿伴肠扭转。

吻合口后疝CT检查影像,胃旁路Roux?en?Y吻合术示意图(图5A);轴位平扫显示吻合口右侧迂曲肠管(图5B);矢状位平扫显示疝口(图5C);吻合口后疝示意图(图5D)

男,42岁,黏连束带疝。病变处异常扩张、积液的小肠肠襻聚集,可见疝口(箭头)

如果喜欢,长按上图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baojingtiana.com/bbjtgx/8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八宝景天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